在观看电视剧《生万物》时,我跟我姥姥一起看到了绣绣流产的剧情。剧中解释说是因为种地累着了才导致流产,但姥姥却突然说了一句:“她才不是因为种地累着才流产的。”我愣住了,扭头问姥姥原因,姥姥叹了口气,用一种过来人的平静语气说:“怀相从一开始就不好,‘红影影’胎(先兆流产)早有预兆,月份大了能不宫缩吗?”
这句话像一把钥匙,一下子打开了我理解那段时间的大门。我这才反应过来,原来绣绣总是不自觉地、反复地摸肚子,根本不是什么母爱泛滥的温馨举动,而是宫缩疼得直抽抽,她又好强,不肯吭声,只能用手死死按着肚子,自己硬扛。
姥姥的话匣子打开了,她接着说:“那会儿的女人,怀个孩子跟闯一趟鬼门关似的。吃的啥?没啥好东西,营养根本跟不上。怀相不好,肚子里闹腾,也没人懂这些,更没地方去看。难受了咋办?只能自己熬着,硬撑。”听完这些话,我后背一阵发凉,心里特别不是滋味。
想想现在,哪个孕妇要是有点不舒服,全家上下都紧张得不行,立马去医院检查。可那时候的女人呢?她们所有的痛苦和不安,可能都化成了一个沉默的、无意识的动作——摸肚子。她们是在安抚孩子,更是在安慰疼痛的自己。
那一刻我才真切地感受到,我们如今视为理所当然的生育安全和医疗保障,并非从来就有。现在的“岁月静好”,是因为上一代、甚至上上一代的女性,用她们难以想象的坚韧和牺牲,替我们趟过了那条艰难的路。她们是在负重前行,而我们很多时候,甚至忘记了她们曾经的重负。
你身边有老人给你讲过“老一辈怀孕生孩子有多难”的故事吗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,那些不该被遗忘的“生育苦”,应该被我们记住。
发布于:重庆市铭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