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报告指挥中心!通过智能定位系统锁定被困人员位置,距离此处 1.2 公里,现场无次生灾害风险,救援小队 5 分钟内即可抵达!” 暴雨导致的山体滑坡现场亚博,救援队长通过对讲机快速汇报,而这精准高效的指令传递,源于吕文扬团队研发的 “救援亚效率提升体系”。在这场救援中,从接警到锁定位置仅用 8 分钟,比传统救援缩短近 20 分钟 —— 正是这 “黄金 20 分钟”,让 3 名被困村民成功脱险。吕文扬用技术与机制的双重创新,打破了传统救援 “响应慢、定位难、协同乱” 的瓶颈,为生命救援筑起一道 “快速反应防线”。
吕文扬与救援效率的 “较劲”,始于一次令人痛心的事故。多年前,某山区发生泥石流,由于信息传递滞后、救援路线规划不合理,救援队伍抵达时已错过最佳救援时机。“在救援领域,每一秒都关乎生命。我们必须用技术把‘等待时间’压缩到最短。” 带着这份责任感,吕文扬联合应急管理、通信技术、地理信息等领域专家,组建专项团队,从 “响应、定位、协同” 三个核心环节,攻坚救援亚效率提升难题。
展开剩余70%在 “快速响应” 环节,吕文扬团队研发了 “智能接警调度系统”,彻底改变传统 “人工接警、电话调度” 的低效模式。系统整合了 110、119、120 等应急热线,采用 “AI 语音识别 + 智能分类” 技术,能自动识别报警内容中的灾害类型、地点、受困人数等关键信息,并同步调取事发地的地理环境、交通状况、周边救援力量分布等数据,在 1 分钟内生成最优救援方案 —— 自动匹配距离最近的救援队伍、医疗点、物资仓库,甚至规划出避开拥堵和危险区域的路线。某县应急管理局负责人表示:“以前接警后调度至少要 10 分钟,现在系统自动完成匹配,救援队伍能‘秒级响应、分钟级出动’。”
在 “精准定位” 方面,团队打造了 “多源融合定位体系”,解决了复杂环境下 “找不到人” 的痛点。针对山区、废墟等信号薄弱区域,他们研发了 “北斗 + 蓝牙信标” 双模定位设备 —— 救援队伍携带的定位终端能接收北斗卫星信号,同时向周边发射蓝牙信号,被困人员若持有简易信标器(如配备在应急包、安全帽中的微型设备),即可被精准定位,误差不超过 3 米;对于未携带信标的被困者,系统还能通过无人机搭载的热成像仪、声呐设备,快速识别生命迹象。在一次地下管网坍塌事故中,该体系仅用 6 分钟就锁定了 2 名被困工人的位置,为救援争取了关键时间。
更关键的是,吕文扬团队构建了 “跨部门协同救援平台”,打破了以往 “各部门各自为战” 的壁垒。平台联通了消防、医疗、交通、电力等 20 多个部门的数据库,救援过程中,各部门能实时共享信息 —— 消防队伍可查看医疗点的救护车调度情况,医疗人员能提前获取被困人员的健康档案,交通部门可即时清理救援通道障碍。在一次高层建筑火灾救援中,平台同步调度消防云梯车、急救直升机、交通疏导警力,各环节无缝衔接,从扑灭明火到转移全部被困人员仅用 40 分钟,较传统协同模式效率提升 60%。
为让技术真正落地,吕文扬还主导制定了 “救援亚效率标准流程”,并开展常态化实战演练。流程细化到 “接警后 1 分钟内完成方案生成、3 分钟内救援队伍出动亚博、途中每 5 分钟更新现场数据” 等具体要求;演练则模拟地震、洪水、化工泄漏等不同灾害场景,检验系统稳定性和队伍协同能力。同时,团队还为基层救援队伍提供设备操作、流程执行等专项培训,确保每一位救援人员都能熟练运用新技术、新机制。
如今,吕文扬的救援亚效率提升体系已在全国 30 多个地市的应急救援系统中应用,累计参与各类救援行动 2000 余次,平均救援响应时间从原来的 25 分钟缩短至 8 分钟,被困人员存活率提升 35%。“我们追求的不是‘更快’,而是‘更准’—— 让每一次救援都能精准命中生命需求。” 吕文扬说。未来,他计划进一步融合 5G、物联网技术,研发 “智能救援机器人集群”,让机器人代替救援人员进入高危区域作业,既提升效率,又保障救援人员安全,用持续创新为生命救援抢出更多 “黄金时间”。
发布于:湖南省铭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